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学思集】(2021年第1期)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07-05 13:53:22  人气:

学 思 集

——2021年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1期(总第121期)

党委宣传部编                                       202114

编者按

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学校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提高政治理论学习成效,凸显政治理论学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2021年,党委宣传部将根据新形势政治理论学习要求,以版块形式进一步丰富【学思集】学习内容,更好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走实,推动学校政治理论学习实效更好转化为办学治校的成果。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重要讲话、重要文章精神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1)

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强调 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 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4)

3.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2)

4.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强调 坚定改革信心汇聚改革合力 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18)

5.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24)

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精神

1.习近平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 (35)

2.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 (36)

3.中共浙江省教育厅党委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 (40)

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42)

2.开局“十四五” 开启新征程——从二〇二〇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十四五”开局起步 (50)

3.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杭召开 改革突破争先 服务提质争先 风险防控争先 确保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开好局 (60)

 

四、深入学习贯彻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有关工作制度精神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 (64)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75)

3.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84)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3日  第 01 版)

 

  ■ 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国泰民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促进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由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决定的

  ■ 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发展和安全高度重视,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国家安全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健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保持了我国国家安全大局稳定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下午就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工作举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国泰民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促进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由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决定的。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发展和安全高度重视,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国家安全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健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保持了我国国家安全大局稳定。

习近平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10点要求。一是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统筹协调,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把国家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三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权益,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四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五是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更加积极主动做好各方面工作。六是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发挥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用好国家安全政策工具箱。七是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力争把可能带来重大风险的隐患发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八是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九是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法治思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十是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国家安全战线党的建设,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打造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强调

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

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6日  第 01 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洪涝灾害多地发生,经济发展备受冲击,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际、自然等领域的挑战纷至沓来。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这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为,实践再次证明,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领导力是最关键的条件,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当好表率,确保党中央始终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坚强领导集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创造性的鲜明品格,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全党要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明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我们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24日至25日召开民主生活会,主题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联系中央政治局工作,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联系带头严格执行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联系带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联系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和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实际,进行自我检查、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前,有关方面作了准备。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同有关负责同志谈心谈话,围绕主题进行查摆,撰写了发言材料。会议审议了《关于2020年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的报告》和《关于持续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情况的报告》。随后,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逐个发言,按照要求进行对照检查。

  中央政治局同志的发言,把握和体现了5个重点。一是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带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三是带头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统筹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抓好脱贫攻坚等工作。四是带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照党中央提出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加强科学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五是带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旗帜鲜明批评和纠正违规违纪言行,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会议强调,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迎难而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深化改革开放和应对外部压力,统筹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经过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增长率先实现由负转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进重大工作中,中央政治局自觉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

  会议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洪涝灾害多地发生,经济发展备受冲击,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际、自然等领域的挑战纷至沓来。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这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为,实践再次证明,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领导力是最关键的条件,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当好表率,确保党中央始终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坚强领导集体。

  会议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创造性的鲜明品格,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全党要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为全党作出表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领悟,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政治素养,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要增强政治意识、保持政治定力、把握政治方向、承担政治责任、提高政治能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更好为党和人民工作。

  会议指出,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经过坚持不懈努力,我们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中央把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着力减轻基层负担,精准施策、靶向治疗,打出了组合拳,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也要看到,“四风”问题病根未除、土壤还在,要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以反复抓、抓反复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整治“四风”、落实为基层减负的各项规定,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尤其要继续努力,为全党带好头、作示范。

  会议认为,明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对照党中央提出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科学谋划,深化改革创新,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工作中去。

  习近平在讲话中对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的对照检查发言作了点评,肯定成绩,提出要求,对这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规定》、《实施细则》提出了要求,认为这次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开得很好,大家谈了收获,交流了思想,查摆了问题,提出了努力方向,对中央政治局增进团结、改进工作很有帮助。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习近平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找准坐标、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使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

  习近平强调,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增强政治判断力,就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善于思考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坚持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习近平指出,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领悟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担的是政治责任,必须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更应该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

  习近平强调,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执行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不掉队、不走偏,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要把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工作始终,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担责任。

  习近平指出,讲政治必须严以律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修身律己,慎终如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节操,做一个一尘不染的人。要带头廉洁治家,带头反对特权。

  习近平强调,从明年开始,省市县乡领导班子将陆续开始集中换届。各级党委要谋划好、组织好换届,层层压实责任,确保风清气正。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换届纪律。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要深入细致做好领导干部思想教育,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正确处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自觉接受和服从组织安排。

  习近平指出,在这次民主生活会上,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就做好工作提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有的涉及中央工作,有的涉及部门工作,有的涉及地方工作,会后要抓紧研究、拿出举措、改进工作,务求取得实效。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0日  第 01 版)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

  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习近平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继续抓好生猪生产恢复,促进产业稳定发展。要支持企业走出去。要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

  习近平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一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四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五是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六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七是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李克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真学习领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明年及“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紧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给,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支撑,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讨论稿)》。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等出席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分会场。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强调

坚定改革信心汇聚改革合力

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1日  第 01 版)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要坚定改革信心,汇聚改革合力,再接再厉,锐意进取,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 回顾这些年改革工作,我们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第一,这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第二,这是一场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第三,这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第四,这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

  ■ 改革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要把接续推进改革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目标任务,推进创造性、引领性改革。要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加强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提升改革综合效能。要把推进改革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深入研判改革形势和任务,科学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时机、方式、节奏,推动改革行稳致远。要把激发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2月3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要坚定改革信心,汇聚改革合力,再接再厉,锐意进取,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总结评估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央企业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税务执法方式的意见》、《关于设立北京金融法院的方案》。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回顾这些年改革工作,我们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第一,这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我们坚持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以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从改革的总体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方法路径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战略性、指导性的重要思想和重大论断,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二,这是一场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蹄疾步稳、有力有序解决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方向目标清晰,战略部署明确,方法路径高效,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第三,这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我们始终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全年经济工作等进程中,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的关键一招作用充分彰显。无论从改革广度和深度看,还是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改革的实际检验看,取得的重大成就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第四,这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我们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强调,改革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要把接续推进改革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目标任务,推进创造性、引领性改革。要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加强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提升改革综合效能。要把推进改革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深入研判改革形势和任务,科学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时机、方式、节奏,推动改革行稳致远。要把激发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

  会议指出,中央企业党委(党组)是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要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党委(党组)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正确处理党委(党组)和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的关系,坚持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会议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会议指出,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是重要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础性内容。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聚焦对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和公民利益有重大影响,市场和社会关注度高的企业环境行为,落实企业法定义务,健全披露规范要求,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法治化建设,形成企业自律、管理有效、监督严格、支撑有力的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

  会议强调,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要坚持统筹协调、应用牵引、安全可控、依法依规,以业务协同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全面构建政务数据共享安全制度体系、管理体系、技术防护体系,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推动数据共享对接更加精准顺畅,提升法治化、制度化、标准化水平。

  会议指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预算法定,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突出保基本、守底线,强化预算对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保障能力,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杜绝大手大脚花钱、奢靡浪费等现象。

  会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会议指出,优化税务执法方式,要推动税务执法、服务、监管的理念方式手段变革,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大幅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明显降低征纳成本,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会议强调,设立金融法院是服务保障国家金融战略实施、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要高起点高标准设立金融法院,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特点,对金融案件实行集中管辖,推进金融审判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金融审判专业化水平。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习近平

 

尊敬的洛伊特哈德主席和豪森先生,

尊敬的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副元首和夫人,

尊敬的国际组织负责人,

尊敬的施瓦布主席和夫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达沃斯。达沃斯虽然只是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小镇,却是一个观察世界经济的重要窗口。大家从四面八方会聚这里,各种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很高的产出。我看这个现象可以称作“施瓦布经济学”。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

对此,许多人感到困惑,世界到底怎么了?

要解决这个困惑,首先要找准问题的根源。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国际社会围绕经济全球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今天,我想从经济全球化问题切入,谈谈我对世界经济的看法。

我想说的是,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比如,过去几年来,源自中东、北非的难民潮牵动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颠沛流离,甚至不少年幼的孩子在路途中葬身大海,让我们痛心疾首。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战乱、冲突、地区动荡。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谋求和平、推动和解、恢复稳定。再比如,国际金融危机也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从哲学上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的,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但是,我们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去年年底,我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要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导者应有的担当,更是各国人民对我们的期待。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究其根源,是经济领域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世界经济增速处于7年来最低水平,全球贸易增速继续低于经济增速。短期性政策刺激效果不佳,深层次结构性改革尚在推进。世界经济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挡期,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虽然不断涌现,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世界经济仍然未能开辟出一条新路。

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前不久,拉加德女士告诉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而贸易和投资规则未能跟上新形势,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十分突出。全球金融市场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全球金融治理机制未能适应新需求,难以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资产泡沫积聚等问题。

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施瓦布先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写道,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会加剧不平等,特别是有可能扩大资本回报和劳动力回报的差距。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发展模式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杜楠说过:“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邻国,而是饥饿、贫穷、无知、迷信和偏见。”我们既要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动的勇气。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杭州峰会上达成重要共识,要以创新为重要抓手,挖掘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我们要创新发展理念,超越财政刺激多一点还是货币宽松多一点的争论,树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思路。我们要创新政策手段,推进结构性改革,为增长创造空间、增加后劲。我们要创新增长方式,把握好新一轮产业革命、数字经济等带来的机遇,既应对好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挑战,也化解掉信息化、自动化等给就业带来的冲击,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过程中注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让各国人民重拾信心和希望。

第二,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

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我们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紧迫性越来越突出,国际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已经生效,这一势头应该保持下去。要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要践行承诺、遵守规则,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取舍或选择。《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

第四,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

我们要倡导勤劳俭朴、努力奋进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要着力解决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照顾好弱势人群的关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经过38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

这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中国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大力推进减贫事业,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快步前进。

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中国坚持通过改革破解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近4年来,我们在之前30多年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又推出了1200多项改革举措,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

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这对中国好,对世界也好。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世界上也没有谁有这样的能力。

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人民得到了什么收获,更要看中国人民付出了什么辛劳;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这才是全面的看法。

1950年至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这些数字,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国人民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都为他们祝福,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会犯“红眼病”,不会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得到了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多人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016年,在世界经济疲弱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预计增长6.7%,依然处于世界前列。现在,中国经济的体量已不能同过去同日而语,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中国居民消费和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6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居民收入和就业实现稳定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绿色发展初见成效。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如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前进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正在着力加以解决,并不断取得积极成效。我们坚定向前发展的决心不会动摇。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3亿多人口,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我们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不断适应、把握、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中国将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培育增长新动能,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实体经济升级,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扩大有效需求,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好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将不断激发增长动力和市场活力,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中国将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让中国市场更加透明、更加规范。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宝贵合作契机。对各国工商界而言,中国发展仍然是大家的机遇。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我们希望,各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公平敞开。

——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中国一贯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而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中国无意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

3年多前,我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

今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世界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再大的困难,都不可能阻挡人类前行的步伐。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让我们拿出信心、采取行动,携手向着未来前进!

谢谢大家。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7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来源:《求是》2020/24  2020-12-15】

 

 

 

 

 

 

 

 

 

 

习近平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

2020年11月3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习近平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老同志们:

你们好!来信收悉。70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基础教育教材和教育图书编研出版上辛勤耕耘、接续奋斗,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谨向你们和全社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

2020年11月29日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

 

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

2020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回信,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体同志致以亲切问候,对教材编研出版工作提出殷切期望。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对于新时代推进教材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现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高度肯定了70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基础教育教材和教育图书编研出版上辛勤耕耘、接续奋斗,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情真意切、思想深远、内涵丰富、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材工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各地教育部门、各高等学校和各教材出版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广泛开展宣传,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上来,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教材工作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坚持立德树人,把牢正确方向。要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常抓不懈,系统有机融入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教材,深入推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自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要落实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工作体制、体系和机制,确保党的领导贯穿教材工作的全过程全领域各环节,使教材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加强教材政治把关,持续强化把关意识、建好把关机制、增强把关能力,切实把好教材中的原则性、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得到全面有效体现。

(二)推进改革创新,打造精品教材。积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大力推动教材工作理念、机制和方式方法改革创新。要紧扣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坚定不移推进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切实把高质量作为行动自觉、工作统领和检验标准,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着力提升教材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强化精品意识,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紧密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在精编细选、精益求精、科学严谨上狠下功夫,凸显好主流价值观,搭配好精神食粮,用心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要严格教材编写选人标准,建立健全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由一流的人才编一流的教材,让教材编写成为学术的殿堂、神圣的事业。要实施好教材表彰奖励制度,及时选树教材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示范标杆,引领教材建设方向,带动教材质量整体提升。

(三)完善激励机制,建强教材队伍。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教材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规定,制定有效激励措施,在工作待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表彰奖励、重大人才项目评选等方面向教材编审研人员倾斜。要明确优秀教材编审研在工作量计算、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评聘等方面的认定办法,将优秀教材作为参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成果,充分调动优秀人才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要高度重视教材编写、审核、出版、管理、研究队伍整体建设,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快打造立场坚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学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工作队伍。

(四)强化基础保障,汇聚工作合力。要全面深入落实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和系列教材管理办法,制定配套政策,健全工作制度,做好协调衔接。要加强教材工作机构建设,理顺管理体制,配强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对教材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要加大经费投入,严格按规定将教材建设经费纳入预算,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教材建设。要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学科专业等,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和平台,加强教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教材建设提供坚实理论支撑。要加强督促检查,将教材建设作为各级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强化监督问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三、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热潮

各地教育部门、各高等学校和各教材出版单位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要加强组织领导,专题部署传达回信精神,充分利用学习研讨会、网络视频会、线上线下集体学习等多种方式,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热潮,切实把回信精神转化为推动教材编研出版工作的实际行动。要强化宣传阐释,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深入宣传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加强教材编研出版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加强教材建设规律研究,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新时代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各地各校和有关单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有关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20年12月7日

 

中共浙江省教育厅党委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

浙教党办函〔2020〕31号

 

各设区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作出重要回信,体现了党中央对教材工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现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高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折不扣抓好学习贯彻落实。

要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各单位尤其是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美院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等3家高校出版社,要迅速抓好回信精神的学习贯彻。要通过召开党委会等方式专题部署传达学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研讨会等时机,将回信精神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系统深入学习领会。

要全面贯彻落实。各地各学校要以“五个落实”全面贯彻回信精神,进一步做好我省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要落实到“把牢方向”,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教材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要落实到“守好阵地”,不断增强把关意识、建好把关机制、提升把关能力、落实把关责任,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对教材的渗透。要落实到“建设精品”,多措并举集聚优秀人才编写教材,提高教材编写门槛,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要落实到“建强队伍”,坚持培养培训并举,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材工作队伍。要落实到“抓好保障”,从管理体制、政策机制、经费投入、绩效引导、督导检查等多层面构筑教材建设的保障体系,形成教材建设的合力。

各地各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有关情况,请及时报我办。联系人:葛其恒,电话:0571-88008783。

 

附件:《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doc

 

中共浙江省教育厅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12月17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9日   第 01 版)

  

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历经艰难险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的结果。

  会议指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持续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会议强调,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只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会议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要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要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会议强调,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要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引导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扎实进取。

  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三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四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要大力提升国内监管能力和水平,完善安全审查机制,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

  五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六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七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国有和民营企业都要发挥功能作用。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八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会议指出,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继续艰苦奋斗。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要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留足政策过渡期。

  会议强调,要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合理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加活力。要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和政策,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要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会议指出,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督查、督导等工作要规范进行,讲求实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要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自觉赶上时代潮流。要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要继续深化社会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疫情防控要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严防死守,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要安排好“两节”市场供应,确保基本民生,做好困难群体兜底工作。

  会议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开局“十四五” 开启新征程

——从二〇二〇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十四五”开局起步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1日  第 01 版)

 

  又值岁末,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牵动全球目光。今年的会议,背景特殊、节点关键、意义重大。

  12月16日至18日。北京,京西宾馆。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谋划着中国经济发展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2021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部署重点任务,为开局“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定向领航。

  彪炳史册

  非常之年非常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奋勇拼搏,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极不平凡”——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一关键词概括2020年,强调“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

  在两天半的会议上,与会同志们回顾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时,分外感慨。“一个‘极’字,包含了波澜壮阔、万千风险、可歌可泣、辉煌成就等丰富内容。”有同志这样说。

  会议分析指出,今年全球经济遭受的冲击既不同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也不同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带来的影响,而是面临着供给中断和需求萎缩的双重冲击,困难可谓前所未有。

  中国经济遇到了世纪罕见的三重严重冲击:

  一是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二是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三是一些国家遏制打压全面升级,外部环境带来巨大挑战。

  “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这次会议用“三个率先”,勾勒出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鲜明特点。

  “在三重严重冲击下实现‘三个率先’,中国打了一场漂亮仗,并实现了‘三大收获’:收获了丰硕的物质成果;收获了精神财富;收获了大大提高的国际影响力。我们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提高。”一位与会同志感慨说。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一季度萎缩6.8%,二季度转为增长3.2%,三季度回升至4.9%,中国经济运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复常态,全年经济总量将突破100万亿元。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新动能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国经济显示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顽强的韧性。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势头良好。一批重大风险隐患“精准拆弹”,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海南自贸港建设等重大改革开放举措陆续推出,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逆势增长,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功签署,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

  ——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文化旅游、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社会治理、保障性住房等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发展领域补短板工作加快推进。市场供应充裕,价格基本稳定。

  2020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持续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我国在世界经济衰退中顶风破浪,可以自豪地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高质量答好疫情防控考卷,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全面展示了‘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在分组讨论时,对这一年艰难形势和取得的非凡成就,与会同志们谈得热烈、感受深切。

  历经艰难险阻,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的结果。

  环顾全球,“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更加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由衷地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

  珍贵启示

  重大关头重大考验,深化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五个根本”内涵深刻、饱含启迪

  会议强调指出,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

  “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

  “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会议提出的这“五个根本”经验,总结过往、启迪未来。

  “这‘五个根本’是规律,也是经验,是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遵循。”与会同志在讨论中普遍认为,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最新成果的高度概括。

  在“五个根本”中,“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这一条是统领,是关键。

  会议鲜明指出,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化危为机、逆风破浪取得的非凡成就,不是偶然、不是运气,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航掌舵。”一位文件起草组成员这样表示。

  从拍板决策实施武汉封城到有序复工复产,从举国之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面对多重复合型冲击,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难,沉着应对、科学决策,运筹帷幄、兑现承诺,发挥了定海神针和领导核心作用,以大思路大格局应对大变局,再次彰显了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

  “今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的巨大成功、丰硕成果。”与会同志在分组讨论时由衷地说。

  “人民至上”“制度优势”“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科技自立自强”……每一个“根本”都是饱含启示。这些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激励着人们始终奋勇拼搏,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风雨无阻向前进。

  揽月而归,逐梦前行。

  “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召开期间,携带约2公斤月壤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归来,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关注和热议。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一条我们体会至为深刻。”一位来自科技部门的参会同志表示,从“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到“九章”量子计算机研制取得重大进展,一系列创新成就在临近年底的闪亮登场,印证着中国高质量发展铿锵有力的步伐。

  “每次参会,每次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部署工作,信心就更加坚定!”“大战大考看核心,坚强的主心骨令人信赖!”与会同志都有这样的深刻感触,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深入领会贯彻“五个根本”规律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

  开拓新局

  新的起点新的奋斗,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劈波斩浪,中国经济航船驶入新的壮阔海域。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

但前进的道路绝非坦途,越接近胜利的彼岸面临的考验也越严峻,不可避免遭遇激流险滩。

放眼全球,在超常规刺激政策、低基数和疫苗进展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明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环顾国内,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形势向好,但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如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一大考验。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关键是要办好自己的事。”

  “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指引航向,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工作中的鲜明指向。

  “明年经济工作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这样明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统领,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与会同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既指明了方向、又明确了路径,既总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深刻阐明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放在八大重点任务之首。此前,“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抓好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会议提出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补短板锻长板,精准施策。

  “种子和耕地问题”得到空前重视。从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角度,会议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关系长远、广受关注。会议明确指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明确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强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事关百姓福祉。这次会议强调坚持“房住不炒”政策定位,并精准针对近期“蛋壳公寓”等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这一系列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有力回应社会关切。

  分组讨论中,与会同志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部署任务踊跃发言,从各自专业视角畅谈如何落实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会场气氛热烈。

  与会同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体现了对复杂形势的科学把握,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发展目标的精准谋划,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确保明年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指明方向。

  砥柱中流

  万众一心步调一致,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真抓实干把各项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

  开启新航程,靠什么应对惊涛骇浪、一往无前?

  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强调,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持全党步调一致。

  做好经济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

  “党的领导在惊涛骇浪中坚如磐石”“非凡成就的背后,在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全面展示‘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会议期间,“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成为各分组讨论的共识。

  展望“十四五”、放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需要继续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就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视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要提高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鉴别力,善于洞察经济活动的政治后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对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抓住不放、狠抓落实,不能光喊口号、不见落实,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情况,要开展必要的督查、督导,但相关工作要规范进行,讲求实效。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

  人才聚,党方兴。科技变革速度很快,经济社会活动复杂性全面上升,如果对科技变化趋势不掌握,对新兴领域情况不了解,对群众期待和诉求变化没有感觉,就无法驾驭好经济工作,也无法领导现代化建设。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开启新征程,我国发展进入一个风险易发多发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要绷紧安全发展这根弦。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挑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开顶风船”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严密防范一些重点领域“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筑牢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的“铜墙铁壁”。

  岁末年初,要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疫情防控要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严防死守,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要安排好“两节”市场供应,确保基本民生,做好困难群体兜底工作……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新征程的进军号已经吹响。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张旭东、韩洁)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杭召开

改革突破争先 服务提质争先 风险防控争先

确保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开好局

袁家军郑栅洁讲话 葛慧君出席

《浙江日报》(2020年12月26日  第 01 版)

  

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坚持系统观念,落实落细“十三项战略抓手”,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突出改革突破争先、服务提质争先、风险防控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确保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本报杭州12月25日讯 (记者 刘乐平 余勤) 25日,省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总结今年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省委书记袁家军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主持并作具体部署。葛慧君和其他副省领导干部出席。

  袁家军指出,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全面创新思维,为发展聚力、为企业赋能、为小康增色、为治理提效,“两手硬、两战赢”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四大建设”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富民惠民安民取得新实效,治理能力实现显著提升,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亮丽的高分报表。“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胜利实现。

  袁家军指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实干苦干的结果。透过一省看全局,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有核心才能万众一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八八战略”历久弥新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在应对极端复杂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解:一要增强政治意识,把握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的新要求;二要增强前列意识,把握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三要增强机遇意识,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战略;四要增强风险意识,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新发展安全观;五要深化规律性认识,把握在严峻挑战下推动经济稳中求进的新方法。

  袁家军强调,明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现代化新征程开启,必须迈好第一步、展现新气象。要坚定不移推进富民强省实现新跨越,推动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突破,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取得新进展,推动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打牢高质量之基、激活竞争力之源、走好现代化之路,更好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担当、“重要窗口”的风采。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三个争先”:一是改革突破争先,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创造制度优势、发展胜势;二是服务提质争先,启动实施“三服务”2.0版,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经济政策体系;三是风险防控争先,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风险的不确定性。

  袁家军强调,明年要着力抓好九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进一步做强企业、做强实体,加快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三是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畅通高端要素循环,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四是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探索完整的数字社会图景,探索数字化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五是深化改革,健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增创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新优势。六是加快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持续优化省域发展空间布局。七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八是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扎实推进绿色转型,绘好新时代“富春山居图”。九是推进富民惠民安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加快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袁家军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机制,营造唯实惟先干事创业氛围,打造全面过硬干部队伍,凝聚全社会力量,在建设“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新征程中干出新业绩、展现新气象。

  郑栅洁强调,要按照“三个争先”要求,更加注重畅通循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安全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创平台能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要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全力培育单项冠军,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打通制度性机制性堵点,释放投资和消费潜力,积极参与强大国内市场建设。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撬动各领域改革,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计划和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计划,强化沿海开放意识,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要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加强安全风险防控,注重解决系统性规律性问题,巩固平安浙江建设成果。要讲政治懂规律重实效,大力提升抓经济工作的能力水平。要做好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岁末年初各项工作,高水平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抓好明年一季度良好开局,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各市、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省部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民营企业家代表参加了上午的会议。下午,与会人员进行了分组讨论。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贯彻落实情况请及时报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2020 年 12 月 18 日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现就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课程教材改革创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要求

一是把握新时代。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二是推进一体化。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 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三是突出创新性。完善课程教材建设机制,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四是增强针对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编写适用不同类型高校的教材,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五是注重统筹性。总体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课程目标体系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点引导学生知晓基本国情,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培养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知道宪法有关常识,初步具有依据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讲礼貌、守纪律、知对错;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具有初步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等;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三)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明方向、遵法纪、知荣辱;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课程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四)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

三、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落实课程目标要求,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切实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小学、初中阶段

小学、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品德、法律常识、中华文化、心理健康等,课时占小学、初中阶段九年总课时的 6%~ 8%。

(二)高中阶段

1.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立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 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共 6 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围绕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 活、逻辑与思维等开展教学,共 6 学分。

2.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共 144 学时。

围绕时事政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业创业创新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教学内容,开设选修课程,不少于 36 学时。

(三)大学阶段

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1.大学阶段必修课程

本科课程设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学分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 学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学分

(4)思想道德与法治                           3 学分

(5)形势与政策                               2 学分

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学分按有关要求执行。

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设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学分

(2)思想道德与法治                           3 学分

(3)形势与政策                               1 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学分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学分

2.大学阶段选择性必修课程

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宪法法律等,开设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 1 门课程;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开设硕士、博士研究生选择性必修课程,硕士研究生至少选择 1 学分课程。各高校要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必要学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审核把关作用。

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四、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

(一)小学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主要讲授学生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国家、世界、自然等的关系, 结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与发展,懂得当代中国怎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初步了解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帮助小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初中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宪法和法律、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中国和世界等内容,通过呈现党和国家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引导学生明确“是什么”,树立“四个自信”。

(三)高中课程。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坚定“四个自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

(四)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

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要围绕以下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坚定“四个自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 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高等职业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形势与政策”,主要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及其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五)研究生课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当代世界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全球治理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研判当代世界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五、教材体系建设

(一)完善教材编审制度。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 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编统审统用。依据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思政课课程标准,教材实行“一标一本”,由教育部负责组织编写。大学阶段必修课教材实行“一纲一本”。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本科、高等职业学校专科、研究生必修课教材,按程序审核后报中央审定,适时推出。适时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 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料编写使用。由教育部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课教学大纲或教材。地方或高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由地方或高校负责组织审核选用。

(二)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机制。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联席沟通制度,定期研究各学段教材编写内容。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编审专家库,加强编写人员与审核专家的沟通交流,发挥审核专家的指导作用。建立一体化教材建设监测反馈机制,跟踪研判评估教材使用情况,为加强教材研究和修订完善提供支撑。

(三)加强教材研究。重视和加强思政课课程教材建设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重大问题研究。持续开展课程教材一体化研究,每门思政课教材内容、不同学段及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研究,教材文献资料、学术话语、表述方式、呈现形式研究,以及思政课课程与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互动研究等,促进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针对性、生动性有机结合。

(四)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配套用书的建设和管理,依规进行编审工作。国家统编的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配套用书,按现行要求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必修课教材的配套用书,根据需要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审核、推荐使用。支持、鼓励研制优秀教案、课件和案例等, 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

六、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作出具体的实施工作安排,确保取得实效。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做好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省级宣传部门要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高度推进实施。各学校要加强党组织对学校思政课的统一领导,落实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

(二)组织好教学。开齐开足课程,大中小学都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确保学时学分和教学质量。健全教学机构,小学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学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高校要根据课程设立教研室(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中小学组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教学中注重多样化评价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培训好教师。针对教材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专题研修,确保实现全覆盖。围绕教材使用,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每年至少一次。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

(四)使用好教材。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教材使用情况作为教学监测、评估、检查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组织教师加强教材重点难点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做好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组织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整理案例,切实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本方案从 2021 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普遍实施。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高〔202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已经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20年5月28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纲要。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直接抓人才培养工作,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四、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五、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

  六、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新闻实务大讲堂”等系列讲堂,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七、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医学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八、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九、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地方、高校开展工作;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地、各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加强支持保障。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

  加强示范引领。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教育部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推动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教高教〔2020〕61号

 

各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经研究,现将《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doc

浙江省教育厅

2020年12月9日

 

 

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着力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浙江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五年内,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和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设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和优秀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形成广泛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任务

(一)科学设计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的教学体系,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要求

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研究生学位基本要求,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到所有院系、所有学科专业和所有教师,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

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统筹规划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把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求,分类推进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梳理各学科专业的价值引领元素,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研究制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及评价标准,明确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

(二)着力打造育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课程,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课程思政是一流本科课程和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打造既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又具有课程育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的一流本科课程,打造既传授职业知识和培养技术技能、又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课程的价值引领。加大一流本科课程和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认定及国家级推荐评审标准的课程思政权重。对已认定的省级课程开展年度质量抽检工作,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抽检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课程质量预警及退出机制。

强化示范引领,培育一批以专业课为主体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优先从省级、国家级课程中遴选建设。鼓励高校重点建设或联合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劳动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高水平课程,尤其要充分利用浙江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资源等,建设好一批具有浙江特色、校本品牌的系列核心通识高水平课程或课程群。

(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

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学校要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任课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课程考核各环节。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充分挖掘区域优质育人资源,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合力育人,组织开展浙江人文大讲堂等系列讲座,邀请一批地方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工匠名师和抗疫英雄等为学生传播浙江精神、中国精神。有效利用各类红色基因场馆、基地等,进行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访谈探究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大力弘扬浙江精神,不断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新途径。

(四)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内涵

建好用好课程思政教材。结合浙江省情省史,建设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课程教材资源。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在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思政教材之外,建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红船精神与浙江发展》《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等具有浙江特色的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浙江的实践历程、丰硕成果和伟大创造。要进一步扩大省规划教材、新形态教材建设课程思政类项目立项,促进传统教材的二次开发,做好课程思政类特色鲜明的规划教材、新形态教材的编撰、遴选与立项建设工作。以优秀教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船精神、大陈岛精神等落地生根。

建立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浙江三地一窗口的优势,建立课程思政优质教学资源库。要编撰良渚遗址、红船精神、两山理论、新发展理念、八八战略”“枫桥经验、浙商文化等为代表的体现中华文明、浙江文化以及三地一窗口的案例库,建设视频、课件、习题、案例、实验实训(实践)项目、数字教材、数据集等优秀教学资源库,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利用,使之成为激励高校师生的思想库、加油站。

建设课程思政资源信息化平台。要注重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方式的创新利用,基于学生学情进行课程思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主动及时地提供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于一体的课程思政网络资源。探索建立全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类优质资源的协同共享。

(五)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聚焦育人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将师德师风纳入课程思政考核评估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聚焦能力培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政教学能力,拓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校史校情的认知。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等工作。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医学人文教育、大国工匠及劳模精神等专题培训。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强化课程思政导向,以赛促建、以赛促教。鼓励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典型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现场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案例分享等活动,引导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自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聚焦教学教研,构建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六)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

抓机制建设,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省教育厅将学校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情况纳入高校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述职评议范围,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本科教学分类评价、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高职双高建设及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等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将院系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工作情况纳入院系人才培养工作考核。

抓价值引领,优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专家组织作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突出价值引领,引导院系和教师将其融入每门课程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和党政领导听课等方式,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考量课程教学的融入度和对学生的影响度,以科学评价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抓教学效果,健全激励机制。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分类施策。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校本特色,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坚决杜绝一刀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成立高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督促各高校开展工作。各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

(三)加大经费支持。省教育厅将加强对省级财政高等教育资金的统筹使用,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

(四)营造良好氛围。要注重总结凝练,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做法的宣传、交流和推广。创新宣传推广形式和渠道,将专业学习的显性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创设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育人环境。要坚持成果导向,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请各高校于20213月底前完成制定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并以PDF电子稿形式(文本须加盖学校公章)通过钉钉分别报省教育厅高教处(本科高校)和职成教处(高职院校)。联系人:高教处卢燕,联系电话:0571-88008990;职成教处詹丹辉,联系电话:0571-88008886

 

附件: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陈根芳 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

副组长:干武东 省教育厅党委副书记

于永明 省教育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员:陈  雷 省教育厅宣传教育处处长

梁永辉 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张  悦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二级调研员

吕  华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庄华洁 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二级巡视员

王洪光 省教育厅财务处处长

朱鸿飞 省教育厅教材管理处处长

李建章 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

汤书明 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

王振斌 省教育厅督导处处长、二级巡视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负责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